1分钟排期
详情请点击
导读:一直以来,纪录片是人们眼中的小众传播,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热播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。其迅速走红的背后,其实离不开恰当的传播时机、传播媒介、传播内容、传播方式的选择。
2012年5月,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美食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从食材、主食、转化、储藏、烹饪、调和、生态7个方面入手,讲述了中华饮食及其背后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,也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热爱。该片可谓是一经开播便立即红遍大江南北,并形成社会效应,各种“舌尖上的XX”层出不穷,一部低调的纪录片一跃而成国民话题,引起各界的广泛讨论。
一、传播时机: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
中国人做事,向来爱讲究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而时机对于事件的成败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。在传播活动中,时机的选择同样重要。不同的时期,人们对信息有不同的需求。传播学家卡茨在《个人对大众传媒的使用》一书中提出媒介“使用与满足的模式”,简单来说,就是媒介通过一定的形式满足了那些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,让所引起的期望同时得到了满足。
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,当温饱问题得到了满足和解决,人们往往会向往更高层的享受,然而,在这这看似辉煌的发展过程中,深层次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,教育、医疗、腐败等问题,刺痛着人们的神经。其中,食品安全更是全民焦虑的问题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,食品安全问题在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中排列第三,仅次于房价、物价问题。而这种焦虑,甚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:2012年年初,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《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》,出台了关系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政策、新思路和新举措。在此背景下,一部强调自然、安全、传统饮食的纪录片,自然会与公众的心境形成对照关系,从而引发强烈的关注。
二、传播动机:输出中国文化正面能量
所谓有果必有因,因此任何传播活动也是有原因的,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将之称为动机。正如当前娱乐圈中各种明星新闻、绯闻满天飞,难道就真的是无聊而已,自然不是,炒作提高人气,多少人不就是这样来的人气么?但不得不说,传播动机的高下,会决定着传播效果的优劣。
当前,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各种思潮互相碰撞,各方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,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是“精彩缤纷”,当鸟叔以一曲《江南江南style》红遍全球之时,我们是不是真的该静下来认真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呢?因此,作为为公众提供观念指导的重要工具之一的传播媒介,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先形成一种称之得上主流正派的价值观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节目组正是希望“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,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、伦理、趣味等文化特质”,这种特质,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大一统国家的黏合剂,它会引发人们很多关于文化传承、家庭观念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更深的思考。
此外,从国际上来讲,更多的外国人只是看到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,但对中国人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或停留在表层阶段。其中的原因,一方面与全球性的传播体系中,欧美国家长期处于强势地位,中国舆论媒介小而弱有关;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外宣工作中,长期以来大而空的叙述方式,引不起外国人兴趣有关。因此,在外宣工作中,遵从传播规律,用一种更开阔的视角,参与国际传媒竞争,提高传播效益,已摆在了中国传媒的面前。
2011年,CCTV-9纪录频道成立,其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。而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开拍正式益于该频道的节目需求。对于创作动机,总编导陈晓卿说“我们的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能让观众了解中国,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。以美食作为窗口,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,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,这也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追求的目标。”
三、传播媒介:央视综合频道发力 新媒体助力
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曾说过:“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行为之后会立刻导致较多的态度变化。”可见,传播媒介的选择对传播效果至关重要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热播与其传播平台——中央电视台息息相关。作为中央级媒体,中央电视台在权威性、覆盖率、影响力上,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。中央台综合频道自2012年4月14日正式推出《魅力.纪录》栏目后,便开始展播精品纪录片,与其他台同时段播出的的电视剧形成“差异性竞争”,取得良好效果。开播一个月后,整体收视率稳步上升,收视份额比原来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高出30%,并培养了一大批相对固定的观众群。而《舌尖上的中国》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,集播完后,即以平均收视0.481的高收视率傲视群雄,大大超过同时段的任意一部电视剧。首播的开门红,一大部分功劳必须要归功于综合频道《魅力.纪录》栏目这个平台。
此外,新媒体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中也功不可没。首播当天,陈晓卿发了一条微博,“今晚没事都看看吧。不难看。真的。求各位亲帮转”。陈晓卿当时有约16万粉丝,其中不乏意见领袖。正是这条微博,让很多人特意留心看了当晚的节目,之后,如潮的好评,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推上了新浪微博话题榜。而后,淘宝等商品交易网站的卖家的加入,也和微博一起,让片子的口碑形成了滚雪球效应,使得该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。可见,在信息化时代,即使是央视这样拥有优势资源的媒体,如能善用新媒体的力量,也可以把比较冷门的纪录片做成舆论话题,提高收视率。
四、传播内容:打开美食窗口 看见中国普通人的生活
自古有言:民以食为天。说到吃的,首先不说吃货会很喜欢,就是正常人都会需要的。当然如果只是纯粹的美食也不见得能获得成功。
首先,传播的内容要保持真实性,这是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则。为了确保内容的真实性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做了长时期的前期调研工作,内容包括文献考察、网络收集和最后的实地调研,摒弃了一些流传很广、但事实上却是以讹传讹的饮食习惯,例如内蒙古的烤全羊技艺。
其次,故事是纪录片的核心。而中国人,又是爱听爱看故事的。于是,在这部专讲饮食的纪录片里,其内容主体,反而是人。每集一开始出现的,往往不是食物,而是一个个普通的人,从人的活动里,慢慢地、曲折地带出食物,这样就很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。而且,在人的故事里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更愿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故事:像采松茸的卓玛和妈妈,做馍馍的黄国盛夫妻和孩子的故事。当人物关系被一一呈现的时候,感情就出来了。
总的来说,天时地利与人和,这东西有比无好,但懂不懂利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懂得了就成功了,但对于想要学习借鉴的人而言,还需要懂得一个: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(废话点评,可以忽略此段)
转自:媒介360网(有所改动)